来自大楚网报道:多地争抢炎帝故里 湖北随州获“国家认证”

时间:2017-02-21 10:11:14  来源:炎帝文化旅游区官网  阅读:5104次

QQ截图20170221101013.jpg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一哲学性问题,在这个有些浮躁的年代,已少有人提及。

再过两天,便是农历四月二十六,炎帝的诞辰日。一年一度的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将在我省随州市举行。

炎帝是谁?何以成为华夏始祖?作为炎黄子孙,当你站在炎帝大像前仰望,心中会升腾起怎样的情怀?

“抢”不走的炎帝故里

“华祖农宗”。

走进位于随州厉山的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始祖门上,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题写的四个鎏金大字,耀眼而庄重。

“华祖”,华夏始祖;“农宗”,农耕之宗。这四个字,可谓字字千钧。

“2002年以前,多个地方在争‘炎帝故里’这个称号。”随州市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胡清兰介绍,竞争者包括陕西宝鸡、山西高平、湖南会同等。

昨日,我们沿着风景区道路登上厉山,在第七峰的半山坡上,有一个不大却醒目的山洞,洞内香火旺盛。“这里是炎帝的出生地——神农洞。”胡清兰说,多少年来,厉山附近的乡亲,每到炎帝诞辰将至,都会自发来这里祭拜。

这有史籍为证。《礼记》上说:“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故曰厉山氏。”北魏《水经注》记载:“水南有重山,即烈山(同‘厉山’,记者注)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是神农所生处也,故《礼》谓之烈山氏。”500多年前,明代的《随州志》专门标志了这一神农洞。

据统计,自春秋以来2000多年间,有140多种典籍记载炎帝神农氏诞生于厉山。

争论在2002年平息。那一年,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在《炎黄汇典》中权威确认: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湖南炎陵是炎帝陵所在地,陕西宝鸡有炎帝祠,山西高平有炎帝神农遗迹。

对此,多数史学家给出的解释是:炎帝为距今约6000年的一原始部落,发迹、兴旺共500多年。炎帝神农氏在随州出生,而后一代代部落首领到过襄阳的神农谷、神农架、宜昌的神农溪,还迁徙到宝鸡、高平等地,后来,炎、黄两大部落结盟,一统天下,后世自称炎黄子孙。炎帝这一族南下,在洞庭湖一带留下了许多足迹,包括湖南株洲的炎帝陵。

炎帝诞辰为何是农历四月二十六?胡清兰表示,对此史籍并无明确记载。只不过,在随州、台湾、菲 律宾、新加坡等地,人们按祖辈延续下来的传统,都在这一天祭拜炎帝,认定这一天为炎帝诞辰。

八大功绩成就华夏始祖

厉山镇有一条老街,名“日中街”,街上商铺林立、商品丰富、人流如织……游客常常好奇,它为何叫“日中街”?据传,这是为纪念炎帝“首倡交易”的功绩而命名。

《易·系辞》中说:“神农以日中为市”。即,正午太阳当顶的时候,大家把多余的东西拿出来交易,通过交换各取所需。

至今,在随北一些乡镇还保留着这一传统,如今称之为白午集。

“但要说起炎帝的第一大功绩,应该是在农业方面,即‘始作耒耜、教民农耕’。”随州博物馆馆长黄建勋介绍,耒耜是古代耕地翻土的农具,耒是上端木柄,骨质或石质的耜是下端的起土部分。相传是有次炎帝上山采药时,看到一群野猪用嘴巴拱土,由此灵感迸发而发明了耒耜。

“别小看这把耒耜。”黄建勋表示,它使原始人类从刀耕火种到精细耕作,从游牧到定居,农耕文明诞生,成为其后人类文明的基点和源泉。

之后,炎帝还教先民垦渠凿井,浇灌农田;精作陶器,冶制斤斧;织麻为布,制作衣裳;相土择居,造屋建房。

距炎帝故里约50公里,有一处重要遗址——距今约6000年的枣阳雕龙碑聚落遗址。上世纪90年代初,这里出土了多处房屋建筑遗存。令人惊叹的是,这些房屋已经使用了石灰以及类似水泥的建筑材料,房屋建成两室一厅、三室一厅结构,并使用了推拉门,且多坐北向南。“由穴居到屋居,是人类文明划时代的变化。”黄建勋说。

1978年随州出土的曾侯乙墓,不仅让编钟蜚声海内外,也找到了史书上记载、秦汉时期就已失传的五弦琴。

战国《世本》等古籍记载:“神农作琴”,“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上有五弦”。随州博物馆编钟乐团艺术总监聂荣说,五弦琴开创了中国音乐五声音阶,对应现代音阶中的“1、2、3、5、6”。以桐树这种材质作琴板,更是沿用至今。

在安徽亳州华佗故里,华佗医学博物馆内列出数百位医学大家,排在首位的却是炎帝神农。

《淮南子》中说: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相传神农为疗民瘟疾,从随州厉山出发,到过神农架搭架上山采药,在山西太原留下尝药的鼎,最后辗转来到湖南,误食“断肠草”而逝。

东汉时期,我国出现了首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录了许多特效药,如麻黄可治哮喘,大黄可以泻火。人们景仰神农首创医药的功绩,将这部专著归之神农氏。

祖孙华侨越洋送炎帝像

炎帝功绩流传于世,其音容笑貌却未得以记录,遗憾地堙没在历史长河。

再过两日,来自全球的众多炎黄子孙,将来到随州炎帝大像前,谒祖祭拜。

这尊全球最高的炎帝大像,高95尺(约31.67米),手捧麦穗,目视远方。不少人会问,从何而知炎帝的尊容?

“如今人们看到的炎帝神农形象,来源于清代著名画家吴承砚的一幅油画。”说起这幅画,年近八旬的杨光柱老人,讲述了一段令人感动的曲折往事。

1987年11月的一天,时任随州市外事接待办主任的杨光柱突然接到通知,一位美国华侨要送一幅炎帝画像过来。

杨光柱和翻译周萍等5人赶紧前往接待。“这位华侨不会说汉语,用英语自我介绍说名叫周共·王德樵。”杨光柱回忆,周共·王德樵是拿着一本英汉词典,边翻译边查找找到随州的。

周共·王德樵当时跟他们说,这幅炎帝油画像,是他的爷爷偶然在美国华岗博物馆看到的。据历史考证,炎帝神农油画本藏于北京故宫,后来被八国联军窃走,很长一段时间下落不明。意外看到这幅画像后,周共·王德樵的爷爷当即立誓:无论这幅画价格多高,都要把它买到手,送回祖国。后来他倾其毕生积蓄,终于购得这幅画。去世前,他嘱咐后人,一定要将这幅画送到炎帝故里。

身在美国的后辈们,始终不忘老人的送画遗愿,终于在1987年,周共·王德樵将那幅凝聚着祖孙三代爱国之情的炎帝神农画像,郑重献给了厉山镇政府。杨光柱回忆,“那次,我陪着周共·王德樵到了神农洞前,他当着故土父老乡亲的面,卷起裤管指着膝盖说:我可是正宗的炎黄子孙啊!”

如今,这幅珍贵的油画仍保存在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

祭拜大典入选国家非遗

2011年,随州祭拜炎帝大典的九项仪程,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这九项仪程分别为:大典致辞,大典开幕,恭启圣门,点燃圣火,敬献花篮,敬献高香,恭读颂祖文,盛世祈福,唱诵始祖。

“其实,这项祭祀仪程沿袭自清代。”在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担任十多年祭祀司仪的龚厚才说,清同治八年,随州籍商人胡兴普开始主持民间祭祀活动,归纳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祭祀仪程,并通过师徒口授传袭到今天。

祭拜炎帝,古已有之。《左传》记载:“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

“参加祭拜炎帝大典,已不仅仅是祭拜本身,更能唤醒炎黄子孙心中的仪式感。”著名文化学者于丹曾感叹:当我们披挂上黄丝带、站在广场之上的时候,那种久违的庄严在心中涌动,让我们在这种仪式感中学会敬畏,内敬才能外恭,才能在举手投足之中含有一种生命本能的仪式感。“文化的打造,是为了让我们更庄严。”

堂堂中华,泱泱大国,数千年文化积淀铸就了文明礼仪之邦。谦谦君子有礼,窈窕淑女有仪,父严母慈子孝,兄弟姐妹情深;仁义礼智信传承,忠孝节义礼不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乔新生教授认为,如今承继民族文化传统、诸种礼仪有些失序的情况下,举办有庄严感和神圣感的祭祖大典,能让人心怀感恩之心、敬畏之心,构建起人们心中的礼仪秩序。

全球华人的精神之根

华夏悠悠文明史,厉山脚下是源头。

一年一度不相忘,万水千山来寻根。

近30年来,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华侨先后成立了厉山宗亲会。据胡清兰介绍,每年炎帝神农生辰纪念日,大量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随州寻根拜祖、朝圣恳亲,“每年在250万人以上”。

据介绍,在我国台湾地区,最多的庙宇就是炎帝庙,目前一共有160多座。

2009年,随州举办首届炎帝故里寻根节,祖籍广水(现隶属随州市)的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专门题写一副对联寄给随州:“华夏千秋同尊始祖,炎黄一脉共拜神农”。

去年9月19日,时值中秋,连战携夫人连方瑀一行来随州祭拜炎帝,共同栽下一株大银杏树后,向炎帝敬献花篮、高香,行三鞠躬礼。

席间,连战朗诵了一首词《中秋月》:“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他还提议请夫人给大家唱个歌。说罢,就拿出了随身携带的播放器伴奏,连方瑀深情吟唱了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海外游子寻到根的感觉。”去年,移居海外40年的加拿大知名华人蔡亮亮女士,来随州参加第五届炎帝故里寻根节,在大典现场氛围的感染下,禁不住潸然泪下。

很多参加过寻根节拜祖大典的海外华侨、港澳台胞表示,当他们披着黄丝带,向炎帝神农三鞠躬的时候,内心油然而生的是一种认祖归宗的神圣情感,血脉里奔涌的是一股强烈的爱国热情。

2012年9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海洋局、民政部正式公布,钓鱼岛上两座山峰之一被命名为神农峰。国台办主任张志军接受媒体采访时 曾 表示,世界各大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延绵5000年而不间断,历经磨难而不垮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拥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根!


0.26425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