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八德之五作陶为器 冶制斤斧

时间:2017-02-08 18:14:35  来源:炎帝文化旅游区官网  阅读:3851次


    作陶为器 冶制斤斧
    炎帝部落在“刀耕火种”过程中,带领先民们放火烧山,获得可以耕作的土地。在放火烧山的过程中,炎帝发现被烧过的土块很坚硬,利用泥土的这种特性,炎帝神农带领部落先民们用泥土烧制陶器,用陶器来储存、烹煮食物。随着制陶技术的不断改进,先民们逐渐大量制作凿、锉、耜、纺轮等陶制生产工具和各种生活用具,陶业制作的规模越来越大,陶器的造型越来越多。先民们在各种各样的器皿之上,用拙朴的工具、质朴的色彩、纯朴的手法,描绘自然、记录生活、传递信息,孕育了最初的原始艺术。

    火之传说
    上古时期,人类获得火的途径大多来自于“天火”。火最早是被人类用来驱赶野兽、获得光明。由于“天火”火种的取之不易,更不利于保存。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类慢慢开始研究怎样去主动的获取火源。自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之后,炎帝神农修火之利,把火广泛的运用到生产生活当中,他带领先民们放火烧山,获得可以耕作的土地;带领先民们用火烧制陶器,用陶器来烹煮食物等等。由于火与太阳都给人间带来光明和温暖,特别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五谷更离不开太阳,民间便以太阳象征炎帝的功德,所以,炎帝也被奉为“赤帝”、“太阳神”。

    葫芦与陶器的故事
    长期的生活实践,使先民掌握了葫芦外表光洁、质地坚韧、形状美观、掏空能容物的特点,于是在葫芦外表涂敷泥土,烧煮食物,后来发现,经过高温,葫芦可以烧掉,而泥壳犹存,而且变得十分坚硬,又不怕水和其他液体浸泡,于是便产生了模仿葫芦形状来烧制陶器的意识。以后,先民又按不同需要,把各种形状的葫芦从不同部位割截,仿制出各种形状的陶器。如截去葫芦上半部三分之一或一半便成了瓮或缸,截去葫芦长颈的一半或三分之一便成了瓶、壶、杯、豆,自长颈以下及腹部截去三分之二成盆,将长颈连腹的三分之一倒置使腹口向上则成豆或杯,短颈葫芦截去短颈的顶部成壶,截去短颈则成罐,截去自顶以下二分之一成碗或钵……。由此可见,葫芦可能是陶器的祖型,陶器是由葫芦“滋生”的。

    圣火台
    圣火台是一座像汉字里“火”的建筑。它从每个面看上去都是一个红红火火的火字。万世沧桑,火是永远的神话。历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开幕式的火种就是在圣火台上点燃。这是光明之火,它驱除黑暗;这是文明之火,它赶走愚昧;这更是精神之火,它光耀华夏,恩泽万世。这神圣的传递仪式,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更是增进全球华人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中国陶瓷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而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在英文中“瓷器” (china)一词已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中国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

0.07381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