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八德之八:削桐为琴、练丝为弦

时间:2017-02-08 18:14:35  来源:炎帝文化旅游区官网  阅读:4638次


 
    神农琴的制作十分讲究。《广雅》记载:“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据传,它选择上等桐木作为材料,而且有尺寸规制要求。经过刮削、打磨和“练丝为弦”,组装、调音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神农琴的发明,为民族乐器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后来周文王在五弦琴的基础上“增二弦,曰少宫、少商”,作琴弦。

 
    五弦琴制作出来之后,炎帝叫邢天“作扶犁之乐,制丰年之咏”(《路史》)。《孝经·授神契》说:“神农乐名曰扶持,亦曰下谋”,是说那个时期的音乐创作取材于先民的耕播农事活动。

 
    神农琴传说

    有一天,神农看见一只凤凰歇息在梧桐树上,鸣叫得十分好听,其它鸟也鸣叫起来,形成了一支十分动听的乐曲。为什么只有落在梧桐树上的凤凰叫得最好听呢?神农想,一定和树有关。他把梧桐树砍下来,去掉两头,只留中间的一段来做琴,以绳丝为弦,反复试验了七七四十九天才做成了五弦琴(经过刮削、打磨、拉弦、调音、组装等多道工序完成)。琴长三尺六寸六分,第一弦为宫,其次是商、角、徵、羽。从此,人间有了美妙的音乐。

 
    钟鼓楼蕴含的意义

    古人认为,钟就是聚集在地下的阳气,敲钟就是唤醒阳气,滋养万物。所以,“撞钟纳福”就成为人们表达自己喜悦和祝愿的祈福方式。

 
    “鼓”通“谷”,亦是包含着炎帝分五谷的含义在里面。神农分五谷,教民以植,耒耜的使用和种植五谷,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创造了条件。

 
    钟鼓楼,晨钟暮鼓,传递着我们共同始祖的福音,远处青山环抱,群峰俯首,守护着整个炎帝神农故里。

 

 
    在随州曾侯乙墓中发现了在我国秦汉时期失传的五弦琴,全长115厘米,折合为三尺四寸五分,同《世本》中所说的五弦琴相差无几。中国音乐研究所黄翔鹏先生研究认为,这种五弦琴就是《国语》中提到的“均钟”,是专门用来调音律的音高标准器,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声学仪器。五弦琴的出现,应是对神农生于随的实物印证。

 

0.08481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