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先民迁徙流动,风餐露宿,生活极为艰难。炎帝神农氏通过长期的观察,从躲避风雨中发现了树木的支撑作用;从树的枝叶能避风雨受到启发,尝试搭草棚开始,直至逐步发明建造房屋。因为定居生活使人们易于熟悉一个地区的气候、土质和水源等方面的特点,有利于探索和掌握农业生产规律,极大地促进了原始农业生产。稳定的聚居,还可以帮助氏族集体力量不断壮大,推动了农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相传,炎帝神农分五谷后,就教人们开荒种地。平原地区土壤肥沃,适合耕种。但人们住在山洞里,离平原很远,为了耕种方便和保护成熟的果实,人们就必须移居,神农发现被火烧了的泥浆土非常坚硬,就算是水泡也不变形。于是,他开始教人们用泥土和野草做成泥坨,垒墙造房,造好后又在房屋内外架上干柴。点火燃烧三天后,等到第六天开始洒水,再等九天人们就住进新房了。
炎帝神农大殿采用庑(wǔ)殿顶、三重檐、高台基的建筑形式,既是炎帝时期穴居生活的象征,又有早期古朴自然的建筑风格隐喻。炎帝神农合榭而居,安居乐业更是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德。大殿前方台阶有12阶,象征着一年十二个月份。大殿上方“炎帝神农大殿”几个大字是由原任国家书法协会主席张海先生亲笔题写的。站在大殿外,极目远眺,炎帝神农大殿坐北朝南,正前方是烈山湖环绕,东西两侧分别是弯月湖和旭日园,象征着炎帝神农艰苦探索人类文明之路的精神与日月同辉。大殿两侧是钟鼓楼,晨钟暮鼓,传递着我们共同始祖的福音,远处青山环抱,群峰俯首,守护着整个炎帝神农故里。
景区地址:湖北省随州市随县神农大道83号(炎帝故里景区)
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大道98号(随州博物馆)
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大道44号(曾侯乙墓景区)
技术支持:随州炎帝网络科技
扫码关注
炎帝故里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