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你血液里流淌的故事吗?

时间:2017-05-18 10:00:00  来源:炎帝文化旅游区官网  阅读:11744次

探寻华夏文明根源·弘扬民族创造精神

穿越时空的云烟,追溯华夏文明的根源。五千年前,中华人文始祖炎帝神农从神农洞走出,火焚山泽,点燃创造激情。他始作耒耜、教民耕种,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治麻为布、制作衣裳,日中为市、首倡交易,削桐为琴、练丝为弦,弦木为弧、剡木为矢,作陶为器、冶制斤斧,搭木为室、台榭而居……在随州这片神奇而秀美的土地上,始祖炎帝播撒下文明的火种,带领部落先民从茹毛饮血慢慢走向文明时代,给了炎黄子孙第一个“家”,形成了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中华根祖文化,为肇造华夏文明创建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


炎帝神农诞生于随

优越的地理环境

随州位于湖北省北部,跨北纬31度过19分至3226分,东经11243分至11346分。全市南北长约130公里,东西宽约105公里,总面积9636平方公里,人口258万。其中,山地面积4285平方公里、丘陵面积2094平方公里、平畈530平方公里、河滩面积80平方公里,分别占总面积61.3%、30%、7.6%、和1.1%。随州北面与河南省南阳、信阳二市毗邻,南面与湖北省江汉平原的京山县、钟祥市相连,恰好处于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的交接地带,真可谓西通宛洛,南达吴越,地当荆豫要冲,扼阻襄汉咽喉。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曾对随州的地理形势作了如是描绘:“随北接黾厄,东蔽汉沔,介襄、郢、申、安之间,实为要地;义阳南阳之锁钥,随实司之;其山溪四周,关隘旁列,几于鸟道羊肠之险,洵用武者所必资也。”



早在远古代中期以前,随州地区全部原始的海洋所覆盖。在其后的吕梁构造运动中(约距今17亿年前后),因地球构造运动加剧,岩浆不断迸发,地壳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隆起,局部地区海水退缩,使湖北境内的鄂西和大别山区第一次成为陆地,但随州地区依然沉睡于大海之中。寒武纪早期(距今6亿年前后),包括随州在内的大洪山一带才成为古海岛。寒武纪晚期(距今5亿年前后),随南盆地发生过大规模火山喷发。志留纪末期(距今4亿年前后),随着随州西北部的武当山一带上长为陆地,随州乃至湖北大部分地区相继成为陆地。在二叠纪(距今2亿多年),地壳又一次升降频繁,湖北地区又有两次大的海进海退,随州地区也处于时隐时现的变化之中。直到三叠纪末期(距今约2亿---1.9亿年),地壳再次上升,随州终于连同整个湖北地区告别了大海。



地球的构造作用造就了随州奇特的地势和复杂的地形,形成了良好的地势特点和复杂的地貌观:山脉与河流交错,山谷与坡地相衔,丘陵与平地呼应,有“万山千泉百洞”之称。随州的北面是属于淮阳山脉西段的桐柏山,其主峰太白顶海拔1140米,西南面是褶皱断块山大洪山,其主峰宝珠峰海拔1055米。其间为丘陵和坡地,中部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的平原,称之为随枣走廊,这是古今南北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平原之上,有氵厥水流贯其间。氵厥水是汉水东面最大的一条支流,它发源于大洪山北麓,流经随州、安陆、云梦,至应城与云梦交界的虾咀分流,西支经汉川北部至新沟注入汉水,东支由云梦入孝感至武汉谌家叽注入长江。在氵厥水两岸,数百条支流呈叶脉状分布,其中流量较大的氵厥水、漂水、差水、均水等,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水系,可称之为涢水流域。可谓河流纵横,土地肥沃。同样,地球的构造作用也给随州留下了大理石、铜、金、铁、硫、石油等丰富的矿产资源。 



适宜的生态环境

随州处于中纬度季风环流区域的中部,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因受太阳辐射和季风环流的季节性变化的影响,随州气候温各,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较长,严寒酷暑时间较短。据统计,年平均降水量大部分地区在865-1070毫米,年光照时长总数在2009.6-2059.7小时之间,年平均气温15.5摄氏度,无霜期220-240天。温暖的气候条件,良好的地貌特点,造就了优越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大洪山一带,保留着很多珍贵的植物种类,其中主要包括中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和北亚热带的常落叶混交林。繁茂的植被和充足的果根,使随州的动物资源也相应丰富,从腔肠动物、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到哺乳类,应有尽有,而且至今还保留有一些珍贵的物种如大鲵、金鱼等。可以说,自古以来,随州大地一直是动植物栖息和繁衍的理想场地。



自然环境和生物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在人类的远古时期,良好地自然环境和生物资源是原始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备条件。随州地区气候适宜、雨量充沛、林木茂密、绿草成茵、果根丰富、动物繁多,加之大洪山一带石灰岩分布广泛、溶洞发育,因此,随州大地便成为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重要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炎帝功德传说与典籍印证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国语•鲁语》“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日柱,能植百谷百蔬”;《礼记•祭法篇》“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日农,能植百谷。”皇甫谧在其《帝王世纪》中留下这样的句子:“神农氏起于烈山,谓列山氏,今随厉乡是也。”多达140余部典籍无可争辩地显示:随州境内存在着一个“烈山”以祀“太阳”的族群。这个族群所创造的文化与炎帝神农氏的功德传说有着十分深刻的对应关系。



新石器时代的随州文化以火或者太阳为崇拜对象,而炎帝神农氏在传说中就是“以火德王”。王逸《楚辞•远游章句》:“炎神,炎帝也。”在生活中,炎帝的贡献是将“火”由生活能源变成了生产能源。发明钻木取火是燧人氏的一大贡献,不过在燧人氏部族时代“火”的使用仅限于取暖和照明。炎帝神农修火之利,将火广泛的运用到生产生活当中,“火”在此时变成了生产能源。传说中炎帝起于烈山,故又号“烈山氏”。何谓烈山?《说文解字》:“烈,火猛”,其形态为猛火,所以有人说,烈山就是“烈山泽而焚之”的活动,看来“烈山氏”是“刀耕火种”这种经济形态的人格化。



炎帝精神推动创造历史

坚韧不拔的开拓精神

《增补资治纲鉴》:“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随州新石器时代的农耕经挤十分发达,而炎帝神农氏在将植物发展为农作物的过程中,发明了中药。《世本,作篇》云“神农和药济人”。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神农“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淮南子》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传说中炎帝神农氏最终丧生于断肠草,他虽然献身了,但其留下的经验和教训却奠定中国传统农业和医学的基础。炎帝神农救助黎民百姓,宁可自己冒险亲自尝百草,正是坚韧不拔的开拓精神的最佳体现。



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人是万物生灵,人能改造这个世界,首先是因为人能创造和生产,这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马克思说过:“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举耒耜农耕洪荒始醒乾坤转,播文明火种社稷长青日月新”炎帝神农八大功绩将衣、食、住、行等满足生活基本需求的方方面面都以具体生动的个体创造,将其一一体现出来。表明我们先祖在探索,实践中勇于开拓,勇于创造从而开创出人类最早的农耕文明。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炎帝神农氏族的功绩时刻体现着这一点。《山海经》记载:炎帝神农之女曰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以湮东海。又载炎帝之女“女尸”夭亡了,其精灵变成一棵瑶草,能结果,谁要是吃了这果子,就会被人喜爱。还有众所周知的炎帝神农氏族部落的夸父追日的故事等等。当然传说中的神话是不可信的,因为人死后必竟不可能变成瑶草、精卫之鸟,也不可能化做大山、河流,更谈不上能追赶上太阳。但却能显示出炎帝神农氏族时期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人类美好的明天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



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

在原始社会里,生产资料公有,没有私有制,氏族成员之间共同劳动,共同消费,不讲特殊,大家以仁爱之心,以公心相对,因此氏族成员质朴、稳重、正直、诚实,不忿争而财足,不劳形而功成,依靠天地的资源,与天地融和一起。男耕而食,妇织而衣,人与人没有邪念,大家安居乐业,天下平等。这反映了炎帝神农时期的这种“氏民为公”、“仁诚之心”的社会道德状况。这与《礼记·礼运篇》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位,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身也,不必为已。是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在一定程度上描写是一致的,其者表现为后人对炎帝神农时期的理想化。这种理想化了的炎帝神农时期就是所谓的“大同”社会,突出反映了当时民众间民主友爱,人人平等、不谋私利、天下为公的崇高精神。



一切先进思想的延续都离不开后人的继承和创造——

人类许多精神文明的成果,在成为真理的一刻,又在实践中得到印证、充实,不断产生新的活力。炎帝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力量源泉,它随着民族精神的发展而发展,促使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繁荣,是华夏民族精神文明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



四海一家亲·共圆中国梦

5月21日(农历四月二十六)

丁酉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即将开幕

湖北·随州

炎帝故里欢迎您!


延伸阅读

一首《炎帝礼赞》,让无数炎黄子孙心驰神往

“5·20”这里有一件大事将要发生

您有一封来自随州的邀请函!



0.07627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