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随县

时间:2017-04-14 16:05:27  来源:炎帝文化旅游区官网  阅读:5668次

一、南阳郡随县
    
  “六王毕,四海一”,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灭关东六国,并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的皇朝。
   
  秦朝在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下,统一了全国的行政建制,地方分郡、县两级。今天湖北省的范围,秦时分属南郡、南阳、汉中、九江等郡。随州,那时称随县,是南阳郡的属县之一,地处南阳郡南端,和南郡相邻。
    
  随地被秦军占领并归属秦的统治,要比天下归一的公元前221年早些。战国时期,今天随州这块地方长期隶属楚国。秦昭襄王(一作昭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白起率秦军攻取楚之郢都(在今湖北荆沙),在昔日楚国的核心地区建立了南郡。秦之建立南阳郡,是在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后来,在拉锯式的兼并战争中,南阳是一个争夺激烈、经常易主的地区,到战国后期,主要是韩国之地。秦始皇十六年(前231年)秦军从韩国南阳郡假守腾的手中接受了韩国的南阳郡,南阳郡也就成为秦国在从公元前229年开始的最后阶段的兼并战争中最早从关东六国夺取的土地之一。秦南阳郡的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辖境大约相当于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鲁山、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随州、襄樊直至郧县间地。
    
  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的一座秦墓中发现了大批秦代竹简。竹简载有多种文献,其中包括逐年记述秦昭王元年到秦始皇三十年(前306年到前217年)重要事件的《编年记》。根据《编年记》的记载,“(昭王)廿九年,攻安陆”本章对《云梦秦简》的引文,均见《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可见,秦军就在攻取郢都的同一年,攻下了安陆。此处所谓“安陆”,在今湖北云梦、安陆一带,与随县相邻,在随县东南,因此,我们可以推测,秦军也是在这一年占领随州这方土地的。后来秦置南阳郡后,随县就隶属于南阳郡了。
    
  西汉(前206年至8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全国的一级地方行政建制,有直属于中央的郡,也有分封给诸侯王的国。南阳仍是郡的建制,随仍是其属县,南与江夏郡、南郡相邻。在西汉初年诸侯王势力恶性膨胀的情况下,南阳郡是西汉中央政府直接掌握的主要地区。
    
  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前106年)设立十三刺史部(或称十三州),是中央严密控制地方政权的监察区,南阳郡属荆州刺史部。当时荆州的范围很大,基本上包括今湖北、湖南两省,还有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等省区的部分地区。
    
  西汉后期,王莽掌握实权,后来取汉而代之,建立新朝(9—23年),史称新莽。王莽对地名、官名等多有改易,南阳郡被改称前队(音suì遂),仍属荆州。随县则未改名。
    
  东汉时期(25—220年),州演变为郡之上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且权力逐渐加重。南阳郡是荆州辖下一个十分重要的郡。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是南阳郡蔡阳(今湖北省枣阳市)人,因此,南阳是当时人们心目中的习惯上所称的“帝乡”,其地位是十分重要的。随县紧挨着蔡阳,自然也是帝乡的一隅。
      
      二、“县界旷远”
    
  秦汉时的随县到底有多大?对此,史书缺乏明确的记载。现存史料中,对当时随县唯一的描述是见之于《后汉书·侯霸传》的“县界旷远,滨带江湖,而亡命者多为寇盗”。侯霸在新莽末年任随县宰,由此可知,当时的随县的面积是相当广大的,同时人口又十分稀少,大片土地处于尚未开发的自然状态,陆地主要为森林所覆盖,境内水面的面积也要较今天大得多。
  
  秦汉时期的随州,范围当然并不完全与今天的随州市相当,不仅如此,在秦汉400余年间,随县的范围,也发生过多次变化。所谓“县界”,是处于动态之中的。今天属于随州的,那时可能不在随县范围之内,那时是随县之地的,今日或已他属。例如,西汉时,今随州市的唐县镇地(那里古时是唐国之地)为上唐乡,属于当时的舂陵县,而今日随州市西南的大洪山区,又归属于当时的蔡阳县。今应山县在汉代属随县。由于对秦汉时期随县的范围只能作大概的描述,因此,要对那时的随县和今天的随州作出面积的绝对比较,是不大可能的事。但大致说来,秦汉时期的随县,要比今天总面积达7000平方公里的随州市还要大。
    
  秦汉时期的随县的人口数字,因在史书上未见记载,所以就无从得知。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西汉时南阳郡有属县36个,共有359,316户,人口总数达1,942,051。这一数字,是西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的统计。就统计数字而言,南阳郡的户数占当时全国总户数(12,233,062)的3%稍弱,而人口数则占当时全国总人口数(59,594,978)的3%稍强。
    
  其时南阳郡各县的平均户数是9981,平均人口数约是53,946,每县户不过万,人口仅5万多一点。如果考虑到南阳郡比较发达的地区在郡治所宛一带,那么,其他各县的户口数实际上还可能会更少些。
    
  今天随州市的人口总数大约是160万,每平方公里平均约130人,而秦汉时期的随县人口是5万人左右,充其量也不应超过10万,按县境面积大略推算,每一平方公里还不到10人,人口密度还不到今天随州市的8%。了解这些数字,才能真正领会当时随州境内“县界旷远”的意义。地大,人少,当时的随县,已开发和有人居住的,只占总面积的极小一部分,境内绝大部分都是处于原始状态的无人区,特别是山区,更是人迹罕至。当时随县范围之内,多数地方,不是辽阔的水域,就是茂密的森林,土地开垦率很低,而人口相对比较集中的城镇,也是为数很少的。
        
      三、随县宰侯霸
    
  从秦朝到西汉,到东汉,随县的建制一直存在。这400多年间,在随州任过县令的,自有不少人,但在史书上留下姓名、事迹的,只有两汉之际的侯霸。
    
  据《后汉书·侯霸传》,侯霸字君房,西汉河南密(今河南密县)人。成帝时担任过太子舍人的官职。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刘秀特予征召,任尚书令,后官至大司徒(即宰相)。建武十三年(37年),侯霸去世,光武帝刘秀亲自临吊,并下诏褒扬。
    
  侯霸任随县宰,是在王莽统治时期(王莽改县令官名为县宰)。当时随县社会很不安宁,“霸到,即案诛豪猾,分捕山贼,县中清静”。看来,他是善长吏治并且以手段强硬为主的。但侯霸“笃志好学”,“政理有能名”,在随县的作为恐不止于此,可惜于史失载,后人无从得知。

      四、随县的重要战略地位
    
  秦汉时期,无论是建都关中(秦都咸阳,在今陕西咸阳,西汉都长安,在今陕西西安,均在关中),还是河洛(东汉都洛阳,在今河南洛阳),南阳郡都是连接皇畿和广大南方地区的纽带,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而随县,位于南阳郡的南端,在当时中原和南方的分界线上。
    
  秦始皇、汉武帝,都应到过随县。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以雄才大略而有作为、有建树著称的皇帝。秦始皇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统一,汉武帝又使中国的统一有了进一步发展,他们都是对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
    
  秦皇、汉武,都有多次离京巡游的经历。他们的巡游,是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的,其目的之一,是耀扬威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影响和控制力。
    
  《云梦秦简》记载:“廿八年,今过安陆。”“今”即指秦始皇,对照《史记·秦始皇本纪》,这一年(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始皇第二次出巡,南至湘山,“自南郡由武关归”,归途正应经过安陆。
    
  从始皇所经路线看,他也应经过当时的随县。随县与安陆相邻,从安陆到随县,再到南阳,再经武关(在今陕西丹凤县南)回咸阳,这正是一条合适的路线。《史记·货殖列传》所说的“南阳西通武关、郧关,东南受汉、江、淮”,也正是指这样一条重要的交通路线。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前106年)也曾“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汉书·武帝纪》。盛唐,韦昭注:在南郡。今地待考。汉武帝这次巡游,路线是从京师来,经南郡,再到浔阳(在今江西九江)浮江东下。路线虽与秦始皇南巡时的不同,但也同样可能到过随县。
    
  古人祭祀五岳名山,可以象征性地以他山为代,如汉武帝就认霍山(又称天柱山,在今安徽)为南岳陈立:《白虎通疏证》卷6《巡狩》注引《太平御览》之引《义宗》,《尔雅·释山》,中华书局1994年8月版。据此,有的专家认为,主要位于今随州境内的大洪山,也曾被当作九嶷山。这样说来。秦皇、汉武到过随县就更有可能了,因为这两位皇帝都曾“望祀虞、舜于九嶷山”分别见《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书·武帝纪》。
    
  秦始皇、汉武帝到过随县,这更可表明随县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0.07704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