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炎帝故里文化旅游区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湖北省随州市,包括随州炎帝故里风景名胜区、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遗址三大景点,总面积3.7平方公里。千百年来,祖迹、史迹、奇迹在此铺陈演绎,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在此糅合交融,秉承先民创造精神的华夏子民在此生生不息,形成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长卷。
随州炎帝故里风景名胜区是华夏始祖炎帝的诞生地,核心景区总面积近2平方公里,有60余处人文和自然景观。2009年11月被授予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并相继获得“灵秀湖北”十大旅游名片、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等荣誉,“炎帝神农传说”、“随州神农祭典”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9年至今,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家旅游局、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湖北省人民政府等联合在景区连续成功举办十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在海内外产生了强烈影响,炎帝故里已经成为世界华人谒祖圣地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随州博物馆是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宣传教育、文物考古及编钟演奏于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4146件(套),藏品以商周曾(随)、鄂国青铜器为特色,被誉为“青铜王国”,其中曾侯舆编钟、鄂侯方彝、36件战国编钟等珍品为镇馆之宝,是国家“二级博物馆”;曾侯乙墓遗址是战国早期诸侯国曾国君主名“乙”的墓葬,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擂鼓墩古墓群内一处重要的古墓遗址。曾侯乙墓出土的珍贵文物总计15404件,有9件(套)被列为“国宝级”文物,其中65件(套)青铜编钟——曾侯乙编钟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一套青铜编钟,堪称“世界第八大奇迹”。
循着先民的足迹,秉承坚忍不拔、敢为人先、自强不息、天下为公的炎帝精神,随州人正以智慧与激情,书写着随州旅游历史新篇章。凭借着独有的文化底蕴、坚实的软硬基础和良好的时代机遇,随州炎帝故里文化旅游区景观质量于2014年11月底通过了国家旅游局专家评审。随州炎帝故里文化旅游区抢抓机遇,顺势而上,紧紧围绕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总目标,充分发挥“圣地车都”的战略优势,不断加快创建步伐,将在2017年为荆楚大地再添新名片,为中国旅游增加新动力,为全球华人打造更美精神家园!
随州炎帝故里风景名胜区概况
随州炎帝故里风景名胜区是中华人文始祖炎帝神农的诞生地,位于湖北省随州市随县厉山镇,距随州市城区18公里,紧靠随县县城,316国道、汉十高速、随岳高速、麻竹高速、武襄铁路擦肩而过,是武汉至襄阳古隆中、十堰武当山的中转站。景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人文景观丰富、自然景观秀美,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上的璀璨明珠和世界华人寻根谒祖的圣地。
随州炎帝故里风景名胜区总面积为 20平方公里,规划以“世界华人谒祖圣地”为定位,以“建筑返古、环境还野”为特色,以炎帝神农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以体验炎帝神农的农耕文化、医药文化、贸易文化等为根本,着力打造“寻根谒祖朝圣区”、“圣迹观光体验区”、“农耕文化展览区”、“旅游综合服务区”、“自然生态景观区”五大功能区。寻根谒祖朝圣区为核心景区,总面积近2平方公里,有神农洞、神农庙、炎帝神农遗址碑、神农大殿、谒祖广场、神农大像等60余处人文和自然景观。2009年11月被授予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并相继获得“灵秀湖北”十大旅游名片、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等荣誉,“炎帝神农传说”、“随州神农祭典”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邓小平、江泽民、李先念、薄一波、陈云、贾庆林等一百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台湾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等先后来此参观拜祖或挥毫题词留念。
自2009年至今,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家旅游局、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湖北省人民政府等联合在景区连续成功举办十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作为“湖北第一、国内著名、世界闻名”文化品牌,伴随着办节规格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在海内外产生了强烈影响,有效增强了全球华人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向心力,炎帝故里已经成为炎黄子孙寻根谒祖的精神家园。
近年来,随州炎帝故里风景名胜区以“圣地车都”战略为总揽,紧紧围绕创建国家5A级景区和建设谒祖圣地的目标,联合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遗址创建国家5A级炎帝故里文化旅游区,并于2014年11月通过了国家旅游局景观质量评审,力争2017年获得国家5A级景区授牌。景区突出以“炎帝故里寻根节、炎帝文化庙会”为主的拜祖活动,通过大规划、大创建、大营销、大管理,逐步实现社会效益、营销方式、外延拓展和机制创新的四大突破,有效提升了景区的认可度、知名度、向往度。2016年1至11月份,景区接待游客达60万人次以上,其中境外游客超过5万人。
华夏悠悠文明史,烈山脚下是源头,炎帝故里——世界华人的老家正张开宽厚的双臂迎接华夏儿女常回家看看!
随州博物馆概况
随州市博物馆位于氵厥水河西岸,西与曾侯乙墓遗址毗邻,是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宣传教育、文物考古及编钟演奏于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4146件(套),藏品以商周曾(随)、鄂国青铜器为特色,被专家誉为“青铜器王国”,其中曾侯舆编钟、鄂侯方彝、36件战国编钟等珍品为镇馆之宝,是国家“二级博物馆”。
随州市博物馆占地面积118亩,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展陈面积8000平方米 ,呈一主四冀群落布局,《汉东大国》为其常设展览、另有一个编钟演奏厅及两个临时展厅。
曾侯乙墓景区概况
擂鼓墩,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随州市城区西北2公里岗丘地带,因春秋时期楚庄王平定叛乱在此擂鼓助战而得名。擂鼓墩地势突兀,东临㵐水,南望涢水。其所在区域擂鼓墩古墓群为战国时期曾(随)侯陵园,是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12平方公里,分五大墓区八处墓地,已在局部区域探明地下古墓葬200余座。擂鼓墩被赞誉为“精神世界的圣山”、“天下第一墩”。现已依托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建设考古遗址公园。
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乙的墓葬。坐落在擂鼓墩团坡墓地的东北部,依山傍水,居高临下,自然环境良好,是擂鼓墩古墓群内一处已发掘的最大墓葬。曾侯乙墓于1978年发掘,编号“擂鼓墩一号墓”,是二十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曾侯乙墓属岩坑竖穴木椁墓,椁室南北向,东西长21米,南北宽16.5米,分4个椁室,总面积220平方米,这是我国目前发掘的同类墓葬中最大的竖穴木椁墓。它比著名的马王堆1号汉墓大6倍,比江陵凤凰山168号西汉墓大14倍。墓底到墓口深13米。椁室顶部先铺满一层不规则石板240块,再分层铺黄褐土及青膏泥,厚约2.5米,层层夯实。最后填铺木炭,厚约11-70厘米,总重量6万多公斤。整个墓室由171根巨型长条梓木垒成。最大的梓木长10.6米,宽0.5米,厚0.65米。墓室分为东、中、西、北四室。其中,东室长9.7米,宽4.75米,深3.5米。主要放置曾侯乙主棺1具(分内、外棺),陪葬棺8具,陪葬狗棺1具。曾侯乙,男性,身高1.62米,年龄45岁左右,出土时仅存骨架,300多件金、玉器等饰满周身。中室长9.7米,宽4.75米,深3.3米。主要放置乐器、青铜礼器。西室长8.65米,宽3.25米,深3.36 米。放置陪葬棺13具。北室,长4.25 米,宽4.75米,深3.3米。主要放置兵器、车马器、竹简。每个椁室之间底部都有门洞相通。共出土青铜礼器、乐器、金器、玉器、兵器、车马器、漆木器和竹简等珍贵文物15404件,其中编钟、编磬架、联禁壶、尊缶、鑑缶、鹿角立鹤、尊盘、金盏、16节龙凤玉挂佩等9件定为国宝,尤其是一组65件套曾侯乙编钟,能够旋宫转调,演奏古今中外名曲,堪称世界奇迹。曾侯乙墓也被誉为“地下音乐殿堂”、“藏满瑰宝的地宫”。
曾侯乙墓发掘后,其椁室得以保存并建遗址博物馆对外开放,现是共青团中央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北省、随州市首批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曾侯乙墓景区开放30年来,已接待游客逾百万人次,很好地宣传了随州,弘扬了悠久的中华文明。目前,曾侯乙墓是随州市擦亮编钟文化名片的主要载体,是擂鼓墩曾侯陵园申报国家5A级风景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核心景点,是随州发挥位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门户示范带动作用的旅游精品。
景区地址:湖北省随州市随县神农大道83号(炎帝故里景区)
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大道98号(随州博物馆)
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大道44号(曾侯乙墓景区)
技术支持:随州炎帝网络科技
扫码关注
炎帝故里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