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秋《礼记·祭法二十三》:“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日农,能殖百谷。”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注:“厉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日有烈山氏。”
春秋《国语·鲁语上》:“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日柱,能殖百谷百蔬。”三国时韦昭注: “烈山氏,炎帝之号也,起于烈山,<礼·祭法>以烈山为厉山也。”
《春秋左传注》第四册:“有烈山氏之子日柱为稷, (沈钦韩补注云:“<祭法>云:‘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日农,能殖百谷。’注:‘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曰有烈山氏。’农即柱,厉山在今湖北随县北四十里”)自夏以上祀之。”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有烈山氏之子日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晋朝杜预为其作注日:“烈山氏,炎帝也,起于厉。”
|
汉:汉《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 唐·裴骃《集解》:“皇甫谧曰:《易》称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是为炎帝,班固日:教民耕农故号神农。”唐司马贞《索隐》:“世衰,谓神农氏后代子孙道德衰薄,非指炎帝之身,即班固所谓‘参卢’,皇甫谧所云‘帝榆罔’是也。”“唐张守节《正义》:《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娇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曰魁隗氏,又日连山氏,又日列山氏’。《括地志》云‘厉山在随州随县北百里,山东有石穴(曰)[昔]神农生于厉乡,所谓列山氏也,春秋时为厉国。 ’”
东汉《论衡·祭意篇》:“《周书》曰:‘有烈山氏之子日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礼》日:‘烈山氏有天下也,其子日柱,能殖百谷。”
东汉《汉书·地理志》:“随,故国。厉乡,故厉国也。”
汉《潜夫论·五德志》:“初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日柱,能殖百谷,故立以为稷,自夏以上祀之。”
西晋: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神农起列山,谓列山氏,今随厉乡是也。”又日:
“始教天下种谷,故人号曰神农氏,又曰本起烈山,或称烈山氏,一号魁隗氏,是为农皇,或曰炎帝。”
南北朝:南北朝南朝刘宋盛弘之《荆州记》:“随郡北界有重山,山有一穴,云是神农所生,周围一顷二十亩地,外有两重堑,中有九井,相传神农既育,九并自穿,又云:汲一井则众井动,即此为神农社,常年祀之。庖羲生于陈,神农育乎楚,考籍应图,于是乎在。”
南朝注释《后汉书·郡国志》: “随,西有断蛇丘。”曰:“古随国,即衔珠之蛇也。杜预日:北有赖亭。《左传》僖公十五年,齐伐厉,在县北。《帝王世纪》曰:‘神农起列山,谓列山氏,今随厉乡是也。’《荆州记》曰:‘县北界有重山,山有一穴,云是神农所生,周围一顷二十亩,外有两重堑,中有九井,相传神农既育,九井自穿。又云:汲一井则众井动,即此为神农社,年常祀之。”
南北朝南朝刘宋《异苑》卷二:“随县永阳有山,壁立千仞,岩上有室,古为神农窟。窟前有药丛茂,莫不毕备,又别有异物藤花,形似菱菜,朝紫,中绿,晡黄,暮青,夜赤,五色迭耀。”
南北朝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一水西经厉乡南,水南有重山,即烈山。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是神农所生处也。故《礼》谓之烈山氏。水北有九井,子书所谓‘神农既诞,九井自穿’,谓斯水也,又言汲一井则众井水动。井今堙塞,遗迹仿佛存焉,亦云赖乡,故赖国也,有神农社。”
南北朝《刘子新论》: “炎帝神农氏,母安登…,生炎帝于厉山石室,育于姜水,初都陈,又迁鲁。”
唐:唐《艺文类聚》:“盛弘之《荆州记》曰:随郡北界有九井,相传神农即育,九井自穿。又云:汲一井则众井水皆动,”(卷九、“井”)
唐《括地志》:“厉山,在随州随县北百里,山东有石穴,昔神农生于厉乡,所谓列山氏,春秋时为厉国。”
唐·李白《江夏送倚公f3汉东序》:“夫汉东之国,圣人所出,神农之后,季梁为大贤。”
唐·李白《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吾与霞子元丹,烟子元演,气激道合,结神仙交,殊身同心,誓老云海,不可夺也,厉行天下,周求名山,入神农之故乡,得胡公·之精术……”
注:·胡公即紫阳先生。
唐《初学记》: “随郡北界有厉乡村,村南有重山,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神农所生,神农既生,九井自穿,即此为,神农社,’年常祀之。神农育乎楚,考籍应图,于是乎在。” ·
唐《史记·补三皇本纪》:“神农本起于烈山,故左氏称烈山氏之子日柱,亦日厉山氏。《礼》日:‘厉山氏之有天下’是也。”
唐《元和郡县志·随州·随县》“随县……本汉旧县,属南阳郡,即随国域也,历代不改”,“厉山,亦名烈山,在县北一百。《礼记》日: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故曰厉山氏。”
宋:北宋《太平寰宇记·山南东道三·随州》“《荆山记》云:厉乡西有堑两重,堑内有地,俗谓之神农宅, 中有九井,汲一井则八井震动,民多不敢触,在县北一百里”。“厉山在县北一百里,高一里。《荆州记》云:随地有厉乡村,下有一穴,是神农所生穴也,穴口方一步,容数人立,今穴口石上有神农庙”。
北宋《太平御览》第七十八卷《炎帝神农氏》:“《荆州图记》日:永阳县西北二百三十里厉乡,山东有石穴,昔神农生于厉乡,《礼》所谓烈山氏也,后春秋时为厉国,穴高三十丈,长二百尺,谓之神农穴。”
北宋《册府元龟·帝王·帝系》: “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任已,有娇氏女,为少典妃,生帝,以火承木,故为炎帝;一云南方生夏,教民耕农,故天下号日神农氏;一云农皇,或云炎帝。本起烈山,氏或称之,一号魁隗氏。”
北宋《元丰九域志》:“神农庙,在厉乡村,《郡国志·随州》云:厉山,神农所出;厉山庙,炎帝所起也。”
南宋《通志》:“炎帝神农氏起于烈山,亦曰烈山氏,亦日伊耆氏,亦日大庭氏,亦曰魁隗氏,亦曰人皇。”
南宋《路史》:“神农井在赖山,即厉山,旧说汲一井则八井皆动,人不敢触,今惟一穴,大木旁荫,即其处立社,社今废,后复建炎帝庙焉。”
《路史·后纪》:“炎帝神农氏,姓伊名轨,一日石年,母安登感神于常羊,生神农于烈山之石室(即列山与厉山也,见《荆州记》、《水经注》,厉山,今江夏随县北界厉乡村南重山也),生而九井出焉。《荆州记》云:井在山北重堑,周之广一顷二十亩,内有地,云神农宅,神农所生处。神农既育,九井自穿,旧言汲一井则八井震动,《寰宇记》云:(隋)县的北百里,人不敢触。《荆州图记》言:永阳县北二百三十里厉乡,山东有穴,高三十丈,长二百尺,谓之神农穴,神农生此,老子亦生于此,故崔玄山《赖乡记》以为老子教堂之故处。(炎帝)肇迹列山,故又以列山,厉山为氏。”
宋《资治通鉴外纪》:“天下号曰神农,本起烈山,称烈山氏。”
《宋书·符瑞志》:“炎帝神农氏生于华阳,在常羊厉山之石洞中降生。”
元:元《通鉴前编》:“炎帝神农氏,……,以火德代伏裁氏治天下,故曰炎帝,其起本于烈山,又号烈山氏,亦曰连山氏,其初国伊,继国耆,合而称之,故又日伊耆氏”。
元·蒙谷子《木轩颂》: “颂曰:为大国,古称义阳,圣生炎帝,贤出季梁。’”
明:明·随州知州范钦《神农洞天碑记》:惟炎帝神农古迹著本州厉乡之烈山,山下有神农庙,庙中有神农洞,即号‘洞天之所’。皆为上古遗踪。其势召尧,其形磅礴”。
明·随州知州王纳言《随珠堂记》:“古称汉东之国随为大,自神农氏以来,名世贲出,炳麟先后,汇皆下惟,于兹今尔多士,践而乡缙绅先生之迹,群居力学于此也,烈山氏之庙貌在,前孔氏之仪型在。”
明·赵贤《重建随州儒学碑记》:居汉东,表介周楚,是厉山氏之遗墟也。
清:《湖北通志》:“厉山,在州北,今名厉山店”。“亦云赖乡,故赖国也,有神农社。”《大清一统志》: “厉山在随州北四十里,一名烈山,亦名重山,又名丽山。《礼记》注:‘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
清《汉唐地理书钞》:“隋郡北界有厉乡村,村南有重山,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神农所生。”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七,“德安府”下云:“厉乡在随州北四十里,相传;冲农氏;迫于此,神农氏号厉山氏,故以此名山。 ”
清《增补资治纲鉴》:“炎帝,其起本于烈山,又号烈山氏,亦曰连山氏。”
清《随州志》:“厉山,在州北四十里。《礼记·祭法》: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注,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西汉志》:随,故厉国。皇甫谧云,今随之厉乡。《荆州记》:随郡北界有厉乡村.神农生此。”
“随俗力耕织,列山氏之遗教也。”
清《随州志·艺文下·炎帝庙像服记》:
“随之厉乡,炎帝所起,民因立庙,祠炎帝至今,……”
清·翰林国史李赞元《鼎建随州儒学碑记》: “随州,古随候国也。……,且北界重山二穴,神农诞生。相传九井自穿,汲其一,八井皆动,厉山之烈,傥亦辉映”。
景区地址:湖北省随州市随县神农大道83号(炎帝故里景区)
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大道98号(随州博物馆)
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大道44号(曾侯乙墓景区)
技术支持:随州炎帝网络科技
扫码关注
炎帝故里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