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神农故里谒祖祭典历史渊源

时间:2017-02-16 14:16:47  来源:炎帝文化旅游区官网  阅读:2974次


    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炎帝神农生于厉山的典籍记载。春秋《国语·鲁语上》记载:“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东汉郑玄注《礼记·祭法》说:“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曰烈山氏。”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神农氏起列山,谓列山氏,今随厉乡是也。”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二记载得更为详尽:“漻水北出大义山,南至厉乡西,赐水入焉。水源东出大紫山分为二水,一水西迳厉乡南。水南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是神农所生处也,故《礼》谓之列山氏。水北有九井,子书所谓神农既诞,九井自穿,谓斯水也。又言汲一井则众井动。井今堙塞,遗迹仿佛存焉。亦云赖乡,故赖国也,有神农社。”北宋《太平御览》也记载:“县西北二百三十里厉乡,山东有石穴,昔神农生于厉乡,《礼》所谓列山氏也。”经专家考证,书中所说厉乡就是今天的随州市厉山镇。
   
相传,炎帝神农始作耒耜,教民农耕;首创医药,为民疗疾;日中为市,互通有无;削桐为琴,练丝为弦;精作陶器,冶制斤斧;治麻为布,制作衣裳;相土择居,造屋建房;垦渠凿井,浇灌农田,开创了璀璨的中华农耕文明,因而被推奉为华夏始祖,一直被历朝历代所敬仰和尊重。尤其是汉代以来,炎帝神农氏被尊崇为三皇之一的地皇,其祭祀活动越来越多,三皇庙几乎遍及全国汉民族居住地。
    有专家考证,最迟在夏朝就有了祭祀炎帝神农的活动。据春秋《左传》记载:“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刘昭在《后汉书·礼仪志》注中引《旧汉仪》云:“春始东耕于籍田,官祀先农,先农即炎帝神农也。”以后历朝历代都有祭祀先农活动,北京的先农坛就是明清时期朝廷祭祀神农的重要场所。每年仲春亥日,皇帝必亲临祭祀神农,行礼完毕,还要举行亲耕仪式,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礼仪制度。
   
随州市厉山镇作为炎帝神农故里,祭祀炎帝神农活动由来已久,至迟可上溯至南北朝时期。《水经注》中记载:在厉山设有“神农社”,有社就必定有社祭。南朝宋《荆州记》记载:“汲一井则众井水动,即以此为神农社,年常祠之。”由此可知,到这一时期,祭祀活动已经是常态存在了。
   
随州市厉山镇对炎帝神农的祭祀活动,最初多由民间自发兴起。清同治《随州志》记载:“民于此立社,号神农社,年常祀之。则其由来久矣。”清朝诗人储嘉珩《厉山》诗:“有功则祀之,祭法天所许,至今神农庙,年年赛村鼓。”描述的就是长期以来民众在神农庙祭祀炎帝神农时的盛况。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随州籍商人胡兴普开始主持民间祭祀活动,归纳总结出一套成熟的祭祀仪程。并通过非家族性的师徒口授传袭,绵延至今。其第九代传人甘清勇,现居住随州市厉山镇,自1991年以来,一直参与官方祭典活动并多次担任主祭。
   
受民间定期举行祭祀活动的影响,官方的祭祀活动也逐渐兴盛起来,而随州地区历届主政官员对神农洞、神农庙等祭祀场所均多有修缮。据《随州志》记载:“弘治四年,知州杨宪易以冕服。嘉靖十年,知州范钦率民修殿宇。万历末,知州王纳言重修”。后因战火频仍,官方祭祀活动时有中断,但民间祭祀一直沿袭下来。
   
1949年以后,官方的祭祀活动再度中断,仅民间有少量的祭祀活动。
   
1987年11月,美籍华人周共·王德樵远渡重洋,将保存在美国华冈博物馆的始祖炎帝神农画像赠送给厉山镇政府,表达了海外华夏子孙寻根谒祖的热切期盼。1988年,原随州市委、市政府在厉山九龙山修复建成了神农牌坊、神农桥、烈山牌楼、碑苑和功德殿等20多处纪念性建筑,并于1991年开始,在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恢复了谒祖祭典活动,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亲笔题写了“首届中国湖北烈山炎帝神农节”节名。此后,每年的炎帝神农诞生日(农历四月二十六),随州市人民政府和风景区都要举办规模大小不一的谒祖祭典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9届。除政府组织的祭典活动外,平常和大年三十也有很多民众在神农洞前烧香许愿,进行民间传统的祭祀活动。
   
2009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举办的首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盛况空前,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新闻媒体竞相报道,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
   
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烈山宗亲会,每年都组团到随州谒拜祭祀先祖,并提议将世界烈山宗亲总会设在随州。
0.07502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