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八德之四弦木为弧 剡木为矢

时间:2017-02-08 18:14:36  来源:炎帝文化旅游区官网  阅读:4311次


 
    炎帝神农时期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吴越春秋》:古者人民朴质,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死则裹以白茅,投于中野。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绝鸟兽之害。故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宍”之谓也。于是神农皇帝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四方。

 
    炎帝神农时代的主要生产活动是农业种植,但渔猎活动仍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为提高狩猎效果,需要研制先进的狩猎工具;同时为了防止其他部落的侵犯,研制先进的战斗武器也提到了议事日程。为了达到这种目的,炎帝神农便将富有弹性的木头弯弧成弓,将硬度很强的木头削成锐利的矢,一幅能射杀人、兽的弓箭便制造成功。
    弓箭标志着人类第一次把以往的简单工具改革成了复合工具,并且利用了弹性物质的张力。它比旧式的投掷武器射程远,命中率高,携带方便,大大加强了人类向自然界作斗争的力量。弓箭的发明,是人类摆脱蒙昧时代的重要标志。

 
   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箭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恩格斯

 
    弓箭外传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记载,“弓生于弹”。弹指弹弓。在甲骨文中,弹字写作B ,为一张弓,弦中部有一小囊,用以盛放弹丸。这种形状的弹弓,在中国一直广为流行。近代北京天桥的杂耍艺人中有打弹者,有的就使用这种弹弓,而西双版纳和缅、泰北就的傣族人,可能至今仍用这种的竹弹弓。也许,先民最初发明的只是发射小石子或泥弹丸的弹弓,之后进一步摸索,才将弓用于射箭,于是产生了弓箭。

    传说故事
    神农借海
    粮食丰收,人口不断增长,神农开垦的土地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耕种的需求。有一天,神农来沧州望海寺观海潮,只见辽阔的海域波涛汹涌。心里想,如果这万里海域变成陆地该有多好哇!于是他便找龙王商量。
    神农派人把龙王请来,在寺中大摆酒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神农说:“为兄儿女众多,缺少土地耕种,想求龙弟借我一箭之地。”
    龙王想不借,又在盛情之下不好推脱,便问神农:“不知大帝何日归还呢?”
    神农笑笑说:“你借给我宝地一箭,我每日归还你一线,龙弟意下如何?”
    龙王捋须一想,一箭最多几里地,区区小事,就答应了。炎帝便吩咐內侍,取出铁壁龟板,刻上一道借契。借契上写道:“东海龙王借给炎帝神农土地一箭,答应每日归还一线。射点望海寺,立字为契,永不反悔。”
    于是神农拿出神弓宝箭,运足力气。只听一声弦响,神箭“腾”地飞出,一会儿就没入云层中,随即海水便退去了一百多里。龙王原想只借几里地,哪只神农的神箭,竟框去了他半个海!连声叫苦不迭。可有字据,又不能推翻承诺,悔恨交加,便在望海寺的墙壁上题了一首诗:
    神农借海一箭,一日还我一线。
    海水潮起潮落,何日何月为限?
    从此沧海变桑田,神农的子孙就有土地种庄稼了,直到今天。

  
    科技推进文明, 创新成就梦想
    在遥远的古代,弓箭是人类狩猎、作战不可缺少的工具。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揉合了高科技的弓箭依然是特种士兵手中的利器。  军事实力是国家战略能力的强制性要素,是国家能够直接用于战争的力量。科技实力是国家战略能力的先导性因素,它决定着国家战略能力的长远发展。炎帝神农创新、开拓、奋斗、奉献的精神,恰恰符合国家军事实力增长的必要因素。炎帝神农创造弓箭,在几千年的历史岁月中,为华夏文明的领先和强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现在,让我们奋发图强、奋起直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0.10611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