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易物,交易的开始
有一天,神农到一个靠近山林的部落去,见那里把猎获的野兽随地乱抛。一问,才知道这一带野兽很多,猎获的兽肉多的吃不掉。又有一次。他走到另一个部落去,见他们正把大批的高梁、谷子抛弃掉。炎帝觉得太可惜了。当地人笑着说:“有什么可惜的,过几天,新谷又要熟了!”
回来后,神农成天想着这两件事。忽然一群孩子吵吵闹闹地走了进来,他问孩子们为什么争吵。孩子们争着告诉他说,他们中间有一个孩子有两张弓,一个有两支箭,两个人原说好互相交换的,后来有弓的一个反悔了,因此就吵起来了。神农一听,顿时灵光一闪。他想,肉多的部落不是可以和谷子多的部落互相交换吗?他来不及招呼孩子们,欣喜地向外奔去。他和几个部落的酋长一商量,决定每隔十天,到日中的时候,大家把多余的东西,拿到一个指定的地点(集市),向别人换取自己所需的东西。人们都很赞成,高高兴兴地拿着自己多余的东西,来到指定地点。这时候,人来人往,熙熙攘攘,非常热闹。他们互相交换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就是以物易物、日中为市的开始。
促进交易发展的杰出代表
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其在秦执政二十余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并使秦国长期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
张骞(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张骞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被誉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郑和(1371-1433),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 。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促进了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传播当时先进的中国的文化,肩负了“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的使命。
炎帝神农开创的日中为市,以物易物是我国货币、商业发展的起源和基石。交易的产生,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需要,而且进一步刺激了生产分工和技术进步。同时也增进了人们相互交往和各种文化的交流与融汇,为形成广大地域的共同经济与文化提供了条件。
景区地址:湖北省随州市随县神农大道83号(炎帝故里景区)
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大道98号(随州博物馆)
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大道44号(曾侯乙墓景区)
技术支持:随州炎帝网络科技
扫码关注
炎帝故里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