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姬姓大国----随

时间:2017-04-14 16:19:57  来源:炎帝文化旅游区官网  阅读:11718次

一、曾与缯、曾阝及其姓氏
    
  曾,周初铜器铭文作。其姓氏文献无载,只有求诸文物资料。解放前安徽寿县楚墓出土一件《曾姬无恤壶》, 其铭文为:“ 圣(走亘)之夫曾姬无恤。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据刘节先生考证,此器时代为战国中期,系(走亘)圣之夫人所作器。圣(走亘)即声(走亘),楚自惠王以后其小君可称声(走亘)者。声王之夫人娶于曾,故称曾姬。无恤,其名也。刘节:《古史考存·寿县所出楚器考释》,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1975,随州阳出土一批青铜器,其中有一件时代为春秋时期的《曾子原彝〓》,铭文为:唯九月初吉庚申,曾子原彝为孟姬〓铸媵〓。程欣人:《随县阳出土楚、曾、息青铜器》,《江汉考古》1980年第1期此器是曾子为其长女孟姬铸造的陪嫁媵器。从这两件显示曾、楚通婚的铜器铭文分析,曾国应为姬姓。1979,随州城郊季氏梁一座春秋墓中出土两件青铜戈,其中一件铭文为:“周王孙季怡孔臧元武元用戈”;另一件铭文为:“穆侯之子西宫之孙,曾大攻()尹季怡之用。。随县博物馆:《湖北随县城郊发现春秋墓葬和铜器》,《文物》1980年第1期两件戈铭中的季怡,无疑是指的同一个人。从前一件戈铭看,他肯定是姬姓,因为他是周王孙”,至于”,则应为其氏;从后一件戈铭看,他不仅是曾国的大工尹,还是曾国的公族,因为他的先辈是穆侯。季怡既是曾国公族,又是姬姓,那么其出生国曾国无疑应当是姬姓。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
文献中不见国名”,却有的国名出现。《国语·郑语》记:“……申、缯、西戎方强,王室方骚,……若伐申,而缯与西戎会以伐周,周不守矣……”韦昭注:“,姒姓,申之与国也。《史记·夏本纪》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氏,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说明司马迁已认为缯为姒氏,而《史记·周本纪》记同一内容则将用国为氏改为以国为姓”,说明太史公时有互用的情况,故此姒氏,也即姒姓。又《史记·周本纪》:“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司马贞《索隐》和张守节《正义》均说缯为国名,夏禹后,姒姓。
  
  文献中还有以曾阝为国名者。《国语·晋语》记:“申人、曾阝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韦昭注:“曾阝,姒姓,禹后也。缯字又作曾阝。韦注甚确。因为《国语·晋语》此处所记同上引《史记·周本纪》所记显系同一件事,曾阝当即彼。《说文·邑部》说:“曾阝,姒姓国,在东海;从邑,曾声。
  
  综上以观,出土铜器之为姬姓,文献记载之曾阝为姒姓,二者姓氏不同,不可能是同一国名。
   
      
二、曾与随
     
  文献中未见曾国,却有一个与曾国在姓氏、疆域、年代诸方面均十分吻合的随国,而且,在随国的都城附近,竟然发现了曾国国君和朝臣的墓葬。这一奇特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深思:如曾和随为两国,何以在一地?如曾和随为一国,何以有二名?这的确是一个难解之谜。1978,李学勤先生首倡曾随合一说,李学勤:《曾国之谜》,《光明日报》1978104日随之,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也有之。为了便于对随州历史的探讨更可能接近真实,我们在充分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特从以下方面对曾随关系作些探索。
    
  ()曾随姓氏相同
    
  夏为姬姓,这在上文业已论定。随的姓氏,也见于文献记载。《春秋左传正义》引《世本》说:“随国,姬姓。高诱注《淮南子·览冥训》随侯之珠”,也称随为姬姓。《国语·郑语》记西周末年周人史伯回答郑桓公说:“……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韦昭注:“应、蔡、随、唐,皆姬姓也。由此可见,曾、随都是姬姓,即二者姓氏相同。
     
  ()曾随疆域相合
  
  曾国由于文献无载,其疆域也只有根据出土文物考查。据初步统计,现已发现的曾国有铭铜器共12,其分布范围,大致是以今随州市为轴心向四周伸延,西起襄阳,东过随城,北到新野,南达京山。李学勤:《续论曾国之谜》,《江汉论坛》1990年增刊随国的疆域,文献无明载,但据记随事较多的《左传·桓公八年》涉及的沈鹿汉淮之间速杞等地名来看,其境域当包括今汉水以东,桐柏山以南,广水以西,钟祥、京山以北地区。何浩:《楚灭国研究》,武汉出版社1989年版由此可知,曾、随疆域相合。
    
  ()曾随年代相当
    
  已出土曾国青铜器的年代,从东周初到战国时期的都有,有的可能还早到两周之际。但是,前引安州六器铭文记述周昭王在南征途中,经历过唐、厉、曾等国,还提到汉水,前文已论证唐、厉为汉东封国,周人经唐、厉而后至曾,可见曾的位置确在汉水流域。江鸿:《盘龙城与商朝的南土》,《文物》1976年第2安州六器为周昭王时器,唐兰:《论周昭王时代的青铜器铭刻》,《古文字研究》第2辑说明姬姓曾国始封的时间应在昭王之前,很可能就在周初大封姬姓之时,或者稍后。总之,根据出土文物判断,姬姓曾国立国于西周早期,灭亡于战国中期偏晚。姬姓随国立国的时间,文献无明载,但据《国语·郑语》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的记载分析,至迟西周晚期已有其国,而其始立时间或许更早一些。姬姓随国灭亡的时间,文献无载。《水经注·水》说楚灭之以为县”,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引姓氏书谓为楚所灭”,但均无灭年。根据《春秋·哀公六年》楚子、陈侯、随侯、许男围蔡的记载分析,姬姓之随至少春秋末年还存在。而考虑到此时它还与楚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其国祚当会延至战国。由此说来,曾、随存在的时间相当。
  
  正是由于出土铜器上的曾国同文献记载中的随国姓氏相同、疆域相合和年代相当,所以,我们也倾向于曾随一国二名的说法。但对于何以会一国二名,学术界仁智互见。
  
有的学者以为,“为国名,“为曾都,因而文献又称其国为”,这就像杞国都于淳于又称淳于、魏国都于大梁又称梁、韩国都于新郑又称郑一样。何浩:《楚灭国研究》,武汉出版社1989年版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以为魏国迁都于梁才兼称梁,韩后迁都于郑才称郑,而随与曾既未互迁,与魏之于梁、韩之于郑不能相提并论。何光岳:《楚灭国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如果认为曾即随,这又的确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
  虽然曾随合一说的和者甚众,石泉:《古代曾国——随国地望初探》,《武汉大学学报》1979年第1;舒之梅、刘彬徽:《论汉东曾国为土著姬姓随国》,《江汉论坛》1982年第1期但持异见者也不乏其人。大致说来,这些意见有以下几种:
  
    1、曾即是曾,随即是随,二者不可混同,至于何以不见随国遗物,有待今后考古发现。杨宽、钱林书:《曾国之谜试探》,《复旦大学学报》1980年第3
   2
、曾灭随,据其国土。顾铁符:《笔谈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0年第2
      3
、随灭曾,延姬姓宗嗣。于豪亮:《为什么随县出土曾侯墓》,《古文字研究》第1
   4
、早期曾国已被楚所灭,楚灭随以后,又在随地分封了一个曾国。徐扬杰:《关于曾侯问题的一些看法》,《江汉论坛》1979年第3
   5
、可能因随被楚灭后,楚以随地与地处楚边陲的曾国西阳相换;或者曾国国境直向西楔入随国境内。何光岳:《楚灭国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
  当然,在没有找到直接证据以前,上述几种情况也并非毫无可能。但问题的彻底解决,仍有待于新的考古发现。
  
  需要说明的是,历史上还有一个姜姓随国。《元和姓纂》下引《风俗通》:“炎帝裔随侯之后。李白《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序》说:“汉东之国,圣人所出。神农之后,季良()为大贤。《路史·国名纪甲》亦谓随侯,炎裔”,是为姜姓。尽管文献未明言这个炎帝之后的姜姓随国的地望,但考虑到李白将神农之后汉东之国并称对举,其地当位于汉东,立国时间大约与汉东的另一姜姓国家厉相当,可能早至商代。无独有偶,在殷王武丁南征虎方的卜辞中,也有一个曾(按卜辞作”),地域也在汉东。我们以为,此卜辞之曾就是上述文献中的炎裔姜姓之曾,也就是说,这同前述姬姓曾随合一一样,是又一个姜姓曾随合一。不仅如此,周代汉东姬姓之曾还应当是在兼并商代的汉东姜姓曾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何浩:《楚灭国研究》,武汉出版社1989年版但由于姜姓曾随史料奇缺,难究其详,故下文的论述专指姬姓随国。

      三、随楚关系寻绎
    
  随国自从西周早期登上历史舞台始,便同楚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随国史,就是一部随楚关系史。
  
  周武王克商立国后,曾先后分封七十一国,其中武王兄弟十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皆举亲也。《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而作为汉阳诸姬之首的随国,其任务是监控南方蛮夷之国,以拱卫周疆。随国封于何时,史无明载,但据安州六器”,不会晚于周昭王之世。学术界大都认为,“安州六器所载,即《古本竹书纪年》所记昭王十六年伐楚荆,而据安州六器所载昭王南伐荆楚经过唐、厉、随等国并于唐国整治军队分析,昭王的这次大规模行动无疑得到了以随国为首的汉东诸国的积极配合,这说明当时的随国同楚国已存在着矛盾。
  
  周室东迁以后,诸夏大一统、小分裂的局面已改变为小统一、大分裂。周王丧失了军事盟主的实力,周公东征、昭王南征之类赫赫扬扬的壮举已没有重演的可能,楚人再也用不着为来自中原的威胁而担忧了。然而,生产发达、文化先进、军事实力雄厚的随国则依然是楚人东进的主要障碍。于是,楚武王末年,楚对随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左传·桓公六年》 随国始而修政备战,继而拒不参加楚人主持的沈鹿之会,更加引起了楚人的不满,楚武王再度伐随。尽管随人奋力抗楚,充分显示出其抵御外敌的汉东大国的气魄与胆识,但由于楚国势力强大,最终还是同楚人订立盟约。《左传·桓公八年》到春秋中期,楚势更为强盛,随人公元前640以汉东诸侯叛楚,《左传·僖公二十年》但终被楚令尹子文击败,境土日月削,国势衰落。此后,随国世服于楚,不通中国,《左传·哀公元年》杜注成为名副其实的附庸之国。公元前506,吴、蔡、唐联军攻入楚国的郢都,楚昭王奔随,《左传·定公四年》吴人尾追而至,随人拒不交出昭王,“楚人德之。春秋末年,“周之子孙在汉川者,楚实尽之,唯随独存。个中奥秘,随人已有揣测:“以随之辟小,而密迩于楚”,而未灭,“楚实存之。这段话虽然是吴师入郢前随、楚关系的写照,也同样可以用来说明进入战国后汉东唯随国独存的缘由。何浩:《楚灭国研究》,武汉出版社1989年版
  
  战国时期,随国史事文献无载,只有凭考古资料推测。公元前433,随国国君曾侯乙死后,楚昭王的儿子惠王以楚人最为珍重的礼乐器编钟相赠,楚国的令尹、封君等也纷纷给曾侯乙赠送铜器、车马,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公元前407年左右楚声王娶曾姬无恤为夫人,刘节:《古史考存·寿县所出楚器考释》,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说明战国早期随楚关系十分融洽。1981,考古工作者在随州市西郊发掘了擂鼓墩二号墓,墓主地位约相当于国君一级。此墓下葬时间晚于曾侯乙墓,考古界定在战国中期前段,随州市博物馆:《湖北随州擂鼓墩二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85年第1期表明此时随国尚存。晚于擂鼓墩二号墓下葬年代的曾姬无恤壶,铸于楚宣王二十六年(344)。楚声王夫人无恤为宣王祖母,无恤尚在,宣王当不会灭其祖母故国。1983,在曾侯乙墓西南发掘了30座中小型墓,其中十三号墓和六号墓为楚墓,时代为国中期,十三号墓的下限到战国中期与晚期相交之际。刘彬徽、王世振:《曾国灭亡年代小考》,《江汉考古》1984年第41984, 上一篇 下一篇

0.076609s